县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文件[2]
揭西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4年3月28日在揭西县第十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揭西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林培福
各位代表:
受揭西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揭西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县上下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绿美揭西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成效。202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1.7亿元,比增2.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94亿元,比增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92亿元,比增-4.9%;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5亿元,比增1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09亿元,比增2.2%;进出口总额2.41亿元,比增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4亿元,比增22.5%。
(一)抓好“百千万工程”,城乡融合实现新发展。“1+1+7”指挥体系和“1+7+N”配套政策体系建立健全,534个“百千万工程”项目加快推进,1镇15村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村名单。开展乡镇分类工作,将全县17个乡镇(街道)分成1个城区镇、1个中心镇、2个农业类专业镇、2个山水风光特色镇、3个文化旅游特色镇和8个普通镇,引导乡镇差异化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完成县城道路升级改造二期、三山大桥、河婆擂茶街建筑立面改造、新建自来水厂二期和输水管道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广德生态区、县城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建设,打造美丽县城。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县城通乡镇、通产业园区、通高速公路出入口“三个方向”道路改造提升加快推进,“1+17”灌区改造、城乡供水一体化、燃气供应全县“一张网”稳步推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制定五年城乡学校布局规划,搭建以县中心幼儿园为核心园、上砂镇中心幼儿园为实施主体、上砂镇所辖农村幼儿园为服务对象的“1+1+N”立体式城乡幼儿园共同体,基层中医馆、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覆盖率在全市率先达到100%。
(二)坚持制造业当家,工业产业获得新动能。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新增技改备案企业17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组建省级工程中心1家、市级工程中心21家,跨境电商出口实现“零突破”。推动电线电缆产业发展壮大,电线电缆行业协会圆满完成换届,出台《揭西县促进大宗商品贸易支持制造业扶持办法》,修订《揭西县进一步促进电线电缆产业规范引导提升若干措施》。推动县产业园提质升级,扩园征地工作顺利推进,新增入园企业34家,计划总投资70.86亿元;推动“园中园建设”,与东莞市大岭山镇签订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园协议,推动两地产业转移合作整体布局、一体发展。全面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抢抓省推动新一轮产业有序转移机遇,实行“一月一招商”,共赴外地开展招商引资12次,举办大型招商推介会10次,成功招引珠三角产业转移企业14家。全年共签约项目134个,合同投资总额191.33亿元;开工项目107个,完成投资19.59亿元;投产项目74个,产值贡献25.06亿元,税收贡献3484.5万元。
(三)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完成垦造水田3086亩、高标准农田0.2万亩,实现粮食产量17.47万吨,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4.19%,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7.39%;新增流转土地0.71万亩,整治撂荒地0.27万亩;田长制获评广东省先行县综合评价二等奖,在全市率先完成骨干粮库建设,五云粮库、金和粮库获评广东省“AAA级粮库”称号。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成立茶叶产业链联合党委,新增创建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新获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8个,广东伍寸农业有限公司菜心、揭西县云顶茗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获评广东农博会农产品金奖,揭西橄榄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一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雨污分流、村道硬化、垃圾处理等项目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单改双”有序铺开,农村“四小园”建设加快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建设县镇村三级防返贫动态监测预警工作平台,全覆盖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四)深化文旅活县重点任务,全域旅游收获新成效。推动景点景区提档升级,大洋国际生态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大鹿农业公园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踏寻乡土风情·品味多彩揭西”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加快推进文旅项目建设,完成乾隆水上乐园建设,扎实推进火炬村新农村建设及重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京溪园镇粗坑村红色旅游及美丽乡村提升、万梅谷三秋田园等项目建设,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持续打响生态旅游品牌,三山国王祖庙获批复设立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成功举办中国·揭西铁人三项公开赛、青少年山地自行车(山地)锦标赛等活动,揭西旅游知名度持续提升。旅游市场加速回暖,全县A级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约68.74万人次,比增31.9%;旅游收入约3401.76万元,比增2.7%。
(五)推进绿美揭西生态建设,绿色转型实现新突破。全面铺开绿美揭西“六大行动”,完成绿美生态乡村(社区)建设98个,建成绿美古树乡村4个,通过市级评审认定森林乡村5个,打造古树公园17个,荣获“绿美广东竞风华”揭阳站海选“优胜奖”、省总决赛“优秀组织奖”。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9.4%,国考、省考、市控断面和10个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全面达标,土壤和固废总体安全,未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事件。进一步完善环保设施,完成县环保能源产业园、县建筑废弃物和市政污泥资源化综合利用等项目年度建设任务,凤江镇青头庵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及阳夏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建成投用,累计建成市政管网314公里、雨污分流管网2239公里。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全年新能源新增发电量5197万千瓦时,比增82.35%。
(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迸发新活力。紧扣“三个最”优化政务服务,共优化政务服务事项543个,如今可办理依申请类事项共1421项,事项办结率基本达到100%,全部实现对接上级政务服务网。推动“跨域通办”,与深圳市龙华区合作签约,可在揭西办理的龙华事项145项,可在龙华办的揭西事项24项,满足群众企业异地办事需求。同时,持续推进“一把手走流程”“一件事一次办”“就近办”“免证办”等改革措施,统一受理条件、办理流程、申请材料、办结时限等要素,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办理。不断优化市场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领导挂钩联系、“企业联络员”、重点企业服务、“一企一警”等工作机制,强化“一对一帮扶”,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全年累计发放技改奖补资金392.29万元、“小升规”奖补资金520万元,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深入推进诚信揭西建设,大力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用好“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信用修复”三张清单,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社会环境。2023年共归集“双公示”数据1.91万条,比增46.9%;信用承诺1.52万条,比增68.9%。
(七)共享发展促共同富裕,民生福祉实现新提升。2023年全县民生支出47.4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4.5%。10件民生实事年度任务如期完成。民生保障基础不断夯实,城镇新增就业2838人,参加养老保险达45.22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3.5%、10%,获评广东省儿童友好示范县。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进步,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所,升级改造学校67所,新增公办优质学位4020个;全面完成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度任务,县域医共体达到国家紧密型标准,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胸痛中心成功通过省评审,县第二人民医院达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推荐标准、位居全国乡镇卫生院17名,县人民医院感染科综合大楼和县精神康复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门诊医技楼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建成1个县级、2个镇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9个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站,挂牌启动2个“长者食堂”,新增3个社区体育公园、10个全民健身设施示范点。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平安揭西、法治揭西建设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反电信诈骗工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2023年,在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下,揭西县经济社会总体稳中向好。同时,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一是经济企稳上升的基础仍不牢固。外部环境仍复杂严峻,企业投资信心偏弱,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难度加大,居民消费意愿不强。二是要素保障不足。建设用地供给紧张,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功能配套服务设施尚不完善,人口持续外流,传统观念较为突出。三是产业转型有待加快。产业附加值较低,科技含量不高,新兴产业企业规模较小、数量少。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仍然繁重。养老、托育、教育、卫生、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尚有短板,污染防治、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全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全县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工作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立足“生态发展示范区”功能定位,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实施“工业富县、农业兴县、文旅活县”工作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把握主动、赢得先机。
综合研判面临的形势环境和宏观政策的最新趋向,结合我县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经济发展环境等因素,2024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7.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抢抓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东莞市大岭山镇对口帮扶、“双百行动”、纵向帮扶等机遇,高标准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发挥园区集聚效应优势,招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主动融入大湾区产业链价值链体系。重点抓好“4+17”典型培育,集中资源力量抓好典型镇村项目建设,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实现面上乡镇整体提升。着力提升城镇建设能级,突出抓好北部新城、东部新区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全面强化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鼓励企业利用自筹资金开展农房风貌提升。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积极向上争取深圳至汕尾铁路延伸至梅州段线路(新梅汕高铁)、广河客专揭阳高铁线途经或延伸至揭西并设站,开工建设甬莞高速棉湖互通立交,抓好国道G235线龙潭至五云段升级改造、S237线灰寨至棉湖段改建及配套、省道S239线良田至县城段路面改造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农村供水“三同五化”工作,加快推进“1+17”灌区改造、城乡供水一体化、燃气供应全县“一张网”等工程建设,配合做好龙颈水库扩建工程,同步推进大洋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千兆光网和5G网络,相对集中布局建设新能源充换电设施。
(二)大力实施“工业富县”工作部署,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电线电缆、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强引导和挖掘潜在的新的发展行业,促进优势行业和新兴行业迅速进入新的扩展期。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大力推动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县产业园扩园提质工作,全力推进扩园征地组卷报批和平整工作,尽快完成通用厂房建设,持续推进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水排污管网工程、园区道路升级改造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点招引一批电线电缆企业集聚进园,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打造“千亩百亿”产业集聚区。加快5个乡村工业园“工改工”,推动有限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形成以产业园区为核心、乡村工业园为补充的工业点状集聚发展格局。坚持“三贡献一高一强”标准,落实招商引资“一把手”责任制,实行“一月一招商”,精准招引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推动项目落地开工建设。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形成招商图册,建立常态化招商引资信息跟踪机制和重大招商项目全流程跟踪服务机制,提高招商精准度和成功率。
(三)大力实施“农业兴县”工作部署,加快描绘乡村振兴蓝图。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垦造水田、土地集中流转等工作,完成不低于45万亩粮食生产年度任务,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500亩以上,统筹推进918亩可复耕撂荒地整治,建设3个以上水稻(双季)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加快推进水稻产业园、育秧中心等项目建设,坚决遏制和打击乱占耕地建房、办厂等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链“链长制”建设,新增创建水稻、番薯2条县级农业产业链,推动2个省级、6个市级、22个县级农业产业园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和正牧业养殖基地、塔头镇万亩甜玉米产业园示范创建等项目。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发展精深加工和产地初加工。加强农业品牌建设,集中力量打造“风味揭西”“粤字号”“三品一标”、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国名特优新等农业品牌,大力推进生产、供销、信用综合试点工作,积极搭建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拓展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稳定销售。深入研究目前全县农村的短板和强弱项,加强农村资源优势的合理利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加强与电商、农产品加工配送企业的深度合作,在资金投入、种植技术、产品加工、销售运输等方面逐步支持各村发展,力争打造一批特色强村。
(四)大力实施“文旅活县”工作部署,加快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三山国王祖庙“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保护传承和规划建设,积极申报“三山国王祭典”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创新文旅融合发展,以“旅游+”实现点转面的旅游服务提升,发挥大景区带动作用,推进大洋国际生态旅游区、三山文化等重点景区与南山镇火炬村、大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联动发展;鼓励黄满寨瀑布旅游区等主要景区加快提质升级,引导景区积极开展创新服务和特色产品供应,围绕“中国天然氧吧”金字招牌,加强拓展应用和提升全域旅游效益。深化与国家奥林匹克中心合作,尽早开工建设揭西文体中心。完成潮惠高速坪上服务区“百千万工程-助农驿站”建设并营业,谋划建设黄莲湖农旅开发项目,有机串联坪上镇万梅谷,一体连片打造农旅特色观光带。加强旅游公路在全县乡村线路延伸建设,拓展和利用金和镇山湖村、塔头镇旧住村、京溪园镇粗坑村、棉湖镇鲤鱼沟村、坪上镇万梅谷等乡村旅游项目资源,串珠成链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利用景区资源优势、平台优势,设计多样化的红色研学、爱国主义教育等项目,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强文旅宣传数字化应用和节日赛事活动宣传,积极对外推介我县各大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和成效,不断提升揭西旅游知名度、美誉度。
(五)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抓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五边”绿化工作,紧盯绿美揭西建设“六大行动”年度任务,建成大北山森林公园绿美示范点、广德庵郊野公园绿美示范点和4个省级森林乡村、17个绿美古树乡村、34个绿美生态示范村、17个绿美红色乡村。筹备做好迎接新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准备工作,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和“田长制”,系统抓好国控断面稳定达�